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English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浙江省三级政协推动“河长制”发展纪实

日期:2016-12-21  


作为“五水共治”制度创新和关键之举,浙江省“河长制”的实践名闻全国。


从2013年至今,浙江已形成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42120名村级河长的五级联动“河长制”体系。各级河长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浙江8万多条大小河流。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浙江省221个省控断面水质Ⅲ类以上占76.9%,比2013年提高13.1%;劣Ⅴ类断面占2.7%,减少了9.5%,垃圾河、黑臭河基本消除。


清流逐步被唤回倾注了浙江省全体人民的努力。而这些工作的开展与浙江省各级政协的推动也密切相关。据悉,在全省6.1万名各级河长中,就有1601名是由各级政协领导和政协委员担任。


万名委员助推河道治理


“充分发挥政协优势,积极开展民主监督,做好‘五水共治’的宣传员、战斗员、监督员、信息员、示范员。”2014年起,浙江省政协就开展了系统的“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民主监督专项行动。在过去的3年中,有许多政协委员成为了河长,更有分布在浙江省、市、县三级区域的万名政协委员来到河岸边,深入村庄、工业区,测水质、看管网、查运营、找短板、研机制,以不同形式参与到这项行动中来。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艳华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作为浙江省第二大河流瓯江的河长,2013年以来,陈艳华带领着多位政协委员先后8次深入治水一线,从不同的着力点督查治水工作。


巡河期间,他们或走入工业园区、车间,或深入农村,随机入户,通过明察暗访,直接与百姓、企业主、基层河长对话,寻找瓯江治理中的短板与难点。


当发现问题时,调研小组向当地政府直言不讳地提出整改建议,要求当地督查责任单位认真整改,并报送整改情况及结果;针对暗访中发现的治理难题,委员们积极帮助寻找解决路径,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例如,作为跨区域河流,瓯江治理中如何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的藩篱,解决管控乏力问题是重要难题。2016年初,在她及多位政协委员的推动下,温州、丽水两市签订《丽水———温州协同保护瓯江水环境协议书》,为上下游协力治水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提供了一份跨流域治水的制度化样板。两市的交接县青田和永嘉,同时制定了联合会商、联合监测和区域联防制度。


市、县级政协委员的行动也不落其后。


以金华为例,2016年3月,浙江省在金华市浦江县启动了该年全省政协三级联动“万千行”活动。金华市、县两级政协共组成128个监督组,由两级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领导带队督查。仅此次活动,就共发动委员1588人,查看江河300条计1228.2公里,走访450个村镇,督查71座污水处理厂,发现和反馈问题277条,提出对策建议278条。这些成果都通过各种渠道成为了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河长”不仅是治水


在河长们看来,河长虽然管的是一条河,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局限于一条河。解决水中问题的同时,除了破解当地的环境问题,最关键要解决的,则是岸上可持续发展问题。


省政协副主席黄旭明是运河总河长。他认为,“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理好运河,关键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他带领政协委员从杭州、湖州到嘉兴,沿着运河一路调研,排查污染源,寻找环境治理重点,呼吁加大沿岸工业污染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整治以及推动生态环保修复、监管检测能力建设等。


浙江省第四大河飞云江的总河长是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他发现飞云江流经的4个县市里,大多都曾是浙江的欠发达县;但它又是一条连接着许多自然及人文资源的河流,正随着农村环境的逐步改善,如火如荼地开展农家乡村旅游建设。


看到这些,陈小平既欣喜又担忧,“沿线的乡镇和村庄,各自为政地发展绿色经济,既有同质竞争的趋向,又无法打响飞云江的整体品牌。”


“治水也要富民。”这是河长们的共同认识。为此,陈小平带着几十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结合打造美丽浙南水乡、建设飞云江流域全域品牌进行专题研究和调研。他还结合联系农业的本职,以省政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把多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输送到泰顺、景宁和文成。


陈小平说,“只有让老百姓在承担治水、护水义务的同时,享受到治水带来的好处,才能将水治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除了贡献智慧,三级政协委员们都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治理中来。


例如,在衢州市龙游县,当地企业负责人是政协委员,他们公司通过研究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使全县2/3以上的猪粪得到集中有效处理;在嘉兴市海盐县,有企业主担任河长之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带领自己的员工,或者安排企业的力量去做好清理河道;在浦江,有政协委员自身从事水晶加工、水禽养殖等行业,治理活动开展后,他们主动进行产业升级,带头清理污染源,促清洁化利用,起到表率作用。


基层河长创新治理手段


县是政协最基层的组织。在浙江,有许多基层政协的领导担任着“最小”的河长,他们在综合整治水环境过程中,手段更灵活、方式更丰富、重点更突出,体现出“一河一策”的制度优势。


例如,在浙江嘉兴海宁市的平阳堰港,这里从3年前的劣五类水质,到如今稳定在Ⅳ类水标准,部分指标达到Ⅲ类水标准。这样的变化就与该河道河长海宁市政协副主席田耘息息相关。


为推动河道的治理,田耘召集丁桥、斜桥等四个副河长单位,全面调研,制定了平阳堰港“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以及各单位辖区治水详规,并按照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


在他的统筹下,各副河长单位纷纷创新办法,使出新招。如马桥街道探索建立了“大河长带小河长”分流域治水机制和“水清平阳”微信群;斜桥镇针对河道流域广、综合治理难的问题,创造出“河段长”的新招:按照节点和地域进行划段,由相关村民组组长和党员骨干担任“段长”,实施河段监管……作为“五水共治”制度创新和关键之举,浙江省“河长制”的实践名闻全国。


从2013年至今,浙江已形成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42120名村级河长的五级联动“河长制”体系。各级河长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浙江8万多条大小河流。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浙江省221个省控断面水质Ⅲ类以上占76.9%,比2013年提高13.1%;劣Ⅴ类断面占2.7%,减少了9.5%,垃圾河、黑臭河基本消除。


清流逐步被唤回倾注了浙江省全体人民的努力。而这些工作的开展与浙江省各级政协的推动也密切相关。据悉,在全省6.1万名各级河长中,就有1601名是由各级政协领导和政协委员担任。


万名委员助推河道治理


“充分发挥政协优势,积极开展民主监督,做好‘五水共治’的宣传员、战斗员、监督员、信息员、示范员。”2014年起,浙江省政协就开展了系统的“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民主监督专项行动。在过去的3年中,有许多政协委员成为了河长,更有分布在浙江省、市、县三级区域的万名政协委员来到河岸边,深入村庄、工业区,测水质、看管网、查运营、找短板、研机制,以不同形式参与到这项行动中来。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艳华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作为浙江省第二大河流瓯江的河长,2013年以来,陈艳华带领着多位政协委员先后8次深入治水一线,从不同的着力点督查治水工作。


巡河期间,他们或走入工业园区、车间,或深入农村,随机入户,通过明察暗访,直接与百姓、企业主、基层河长对话,寻找瓯江治理中的短板与难点。


当发现问题时,调研小组向当地政府直言不讳地提出整改建议,要求当地督查责任单位认真整改,并报送整改情况及结果;针对暗访中发现的治理难题,委员们积极帮助寻找解决路径,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例如,作为跨区域河流,瓯江治理中如何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的藩篱,解决管控乏力问题是重要难题。2016年初,在她及多位政协委员的推动下,温州、丽水两市签订《丽水———温州协同保护瓯江水环境协议书》,为上下游协力治水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提供了一份跨流域治水的制度化样板。两市的交接县青田和永嘉,同时制定了联合会商、联合监测和区域联防制度。


市、县级政协委员的行动也不落其后。


以金华为例,2016年3月,浙江省在金华市浦江县启动了该年全省政协三级联动“万千行”活动。金华市、县两级政协共组成128个监督组,由两级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领导带队督查。仅此次活动,就共发动委员1588人,查看江河300条计1228.2公里,走访450个村镇,督查71座污水处理厂,发现和反馈问题277条,提出对策建议278条。这些成果都通过各种渠道成为了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河长”不仅是治水


在河长们看来,河长虽然管的是一条河,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局限于一条河。解决水中问题的同时,除了破解当地的环境问题,最关键要解决的,则是岸上可持续发展问题。


省政协副主席黄旭明是运河总河长。他认为,“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理好运河,关键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他带领政协委员从杭州、湖州到嘉兴,沿着运河一路调研,排查污染源,寻找环境治理重点,呼吁加大沿岸工业污染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整治以及推动生态环保修复、监管检测能力建设等。


浙江省第四大河飞云江的总河长是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他发现飞云江流经的4个县市里,大多都曾是浙江的欠发达县;但它又是一条连接着许多自然及人文资源的河流,正随着农村环境的逐步改善,如火如荼地开展农家乡村旅游建设。


看到这些,陈小平既欣喜又担忧,“沿线的乡镇和村庄,各自为政地发展绿色经济,既有同质竞争的趋向,又无法打响飞云江的整体品牌。”


“治水也要富民。”这是河长们的共同认识。为此,陈小平带着几十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结合打造美丽浙南水乡、建设飞云江流域全域品牌进行专题研究和调研。他还结合联系农业的本职,以省政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把多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输送到泰顺、景宁和文成。


陈小平说,“只有让老百姓在承担治水、护水义务的同时,享受到治水带来的好处,才能将水治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除了贡献智慧,三级政协委员们都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治理中来。


例如,在衢州市龙游县,当地企业负责人是政协委员,他们公司通过研究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使全县2/3以上的猪粪得到集中有效处理;在嘉兴市海盐县,有企业主担任河长之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带领自己的员工,或者安排企业的力量去做好清理河道;在浦江,有政协委员自身从事水晶加工、水禽养殖等行业,治理活动开展后,他们主动进行产业升级,带头清理污染源,促清洁化利用,起到表率作用。


基层河长创新治理手段


县是政协最基层的组织。在浙江,有许多基层政协的领导担任着“最小”的河长,他们在综合整治水环境过程中,手段更灵活、方式更丰富、重点更突出,体现出“一河一策”的制度优势。


例如,在浙江嘉兴海宁市的平阳堰港,这里从3年前的劣五类水质,到如今稳定在Ⅳ类水标准,部分指标达到Ⅲ类水标准。这样的变化就与该河道河长海宁市政协副主席田耘息息相关。


为推动河道的治理,田耘召集丁桥、斜桥等四个副河长单位,全面调研,制定了平阳堰港“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以及各单位辖区治水详规,并按照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


在他的统筹下,各副河长单位纷纷创新办法,使出新招。如马桥街道探索建立了“大河长带小河长”分流域治水机制和“水清平阳”微信群;斜桥镇针对河道流域广、综合治理难的问题,创造出“河段长”的新招:按照节点和地域进行划段,由相关村民组组长和党员骨干担任“段长”,实施河段监管……


此外,海宁市政协借力政协民主协商,专门召开平阳堰港流域治水专题协商会,力推“村规民约”促护水;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每月邀请市政协委员巡河,召开巡河现场会。3年多来,开展巡河50余次,破解难题百余项。


再比如,在龙游县,当地政协拓展监督思路,创新监督方法,让委员履职载体更丰富、成果转化更快捷。他们坚持政协机关和政协参加单位专项相结合,积极融入县委治水行动。机关认领了村中清洁塘,帮助村两委制订整治方案和落实保洁措施;一批委员企业家也主动开展清洁塘认领;各专委会也行动起来,编写适合当地的生态读本,组建“五水共治”宣传队,开通监督热线电话等。


如今,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借助委员的积极参与以及政协组织的推动,以“河长”为代表的众人正倾心谱写着一曲曲“治水”歌。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中国水工业互联网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