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荣忱:一辈子的坚守
日期:2016-09-26
【个人简介】
林荣忱,1927年出生,辽宁辽阳人。1953年东北工学院结构专业毕业,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任讲师后借调到天津大学协助建立给排水专业,后被天津大学留用任教,先后任给排水,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兼职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3~1984年,日本神户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给水排水》、《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污染防治技术》、《工业用水与废水》杂志编委。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评选为“中国水工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对于自己,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对于教育,他“诲人不倦”。严谨求实,开拓创新,他一辈子坚守着,为目标奋斗着,几十年如一日地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兢兢业业。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工作相搏,以无限的求知欲和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较量。只要是认定对国家民族有好处的事情,做起来就会热血沸腾,义无反顾,不顾一切。
学术著作
参与编写高校教材《排水工程》(下册),主编《中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论文集》(4、5、6、7、8、9、11期)、《污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污废水处理工职业培训题》。参编《城市污水稳定塘设计手册》、《废水处理理论与设计》、《废水处理新技术》、《环境工程手册》之“水污染治理篇”、《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指导》、《2004注册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考试参考题及答案》。主审《DAT-IAT污水处理技术》、《环境工程基础》、《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污废水处理新工艺及设计计算实例》、高校教材《水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建筑概论》、中专教材《排水工程》(第二版)、《小型工厂给水与排水》。主持和参与多项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工作,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七五”4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八五”1项、“九五”1项。
获奖情况
参与的科研项目“皮革废水生物转盘处理设计研究”获1982年北京军区科研成果二等奖;参与编写的《排水工程》(下册)获1987年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其第四版被定为建设部“九五”重点教材;“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项目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能源综合建设试点配套技术的研究”项目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地热水环境影响及防治研究”项目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缘巧合,相伴给排水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建立了满洲国,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殖民统治,日语是当时的第一国语。我进入国小学习就都是日文授课,负责授课的老师大部分、是日本人,也没有翻译。正因为如此,我能说得一口还算地道的日语,这为我后来去日本留学倒是奠定了很好的语言基础。
从国民高等学校毕业后,我在东北工程学院学习了钢结构。那时实行“一边倒”政策,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教科书也都是俄文,英文文章都不能用的,有些英国留学生还要按俄文照教材翻译,就这样,我又学了4年的俄文。
1953年,我报考哈工大研究生,哪知钢结构专业人数刚好都招满了,碰巧,这时学校新来了一位给排水方面的苏联专家。我学过俄文,基础课又有些相通,也没多想,指哪打哪吧,一夜之间我就此改行了。然而,实际进行学习远比我想象的要困难。由于不是本专业,刚开始听课,完全就“坐飞机”了,好在自己的自学能力还算差强人意,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当时那股认真劲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夜以继日的刻苦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转行给排水后,我算是掌握了2门专业,按现在的话应该叫“双学位”吧。懂得这2门专业的好处可就大了,一是,我靠他们赢得了一个可以糊口的饭碗;二是,在文革时也占了不小的便宜,运动基本没怎么参加。每当外界有求于天津大学时,单位都会派我去。此外,3门外语也帮了不少忙(除之前提到的俄文、日文,解放后我又学习了英文)。因为会3门外语,就被调去翻译敌伪档案,基本就没回教研室,顺道把语言也捡了起来。
教书育人几十年,也替祖国培养了一些有用的人才。要说教育心得,我想说的依然是8个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这既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一辈子奋斗的目标,下面我就分别谈谈。
一本书,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泛黄纸页是历史的痕迹,也是知识的沉淀,在这浮躁的时代里散发着严谨求实的求是精神。
我的每一个研究生,我教给他们的第一课都是一样的,“教材”便是自己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及设计。文革时期,尔滨工业大学烧“四旧”,我的老同学将它抢出来之后寄给了我,图纸没抢出来多少让人有点遗憾,但说明书能保留下来已是一种幸运。我们那时做毕业设计大家都是分工合作,我负责写说明书,当时没有电脑,所有的都是靠手写,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不论文字,表格还是绘图一点也没有马虎。从初稿到最终稿,几经修改核对,大家每天几乎睡不了几个小时,忙忙碌碌花费了大半年时间才完成。每个翻阅过这本书的学生都会发出“啊”、“喔”之类的感叹,在感慨之余,我希望他们能够透过这本书有所收获和启迪。
平时我我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特别是细节方面。有的学生写字总是缺一撇少一捺,字写得跟狗刨似的,我会建议和督促他们有时间就联系写字。查阅学生的毕业论文,有的我会让他们来回改正很多次,错别字,标点符号都要改。这些都是细节,同样也是态度,做学术,做事就要严谨求实,一丝不苟。
注重实践,开拓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建议我的所有学生要尽量多下产去实习,只有投身于生产才能出新知,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我不想自己的学生空有一套理论,走进生产中却连泵都不会开。在天津大学担任教务处主任时,我与业内人士结交较广,经常会组织同学去污水处理厂参观,让学生将他们在课堂上面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对知识更好地消化吸收。
任教期间,我借鉴苏联专家经验,最先带头在学校实验室建立了室内污水处理模型。虽然污水处理设备和工艺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模型的建立对教学和科研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第一座污水处理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26万吨)就是天津大学建的。
然而,仅仅学会借鉴和套用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在不断地吸取经验的同时勤于思考、动脑,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要有所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我还不到40岁,也被打,遭炮轰,大字报也不少,还被冠以“林教头”的绰号。当时苏联专家用粮食配污水做实验,关键参数COD,BOD的数据都不稳定,我在反复研究后采用葡萄糖配液,比苏联专家的方法更进一步,系里开会对我进行了批判。真理是经得起考验的,后来我的这种方法得到了论证和肯定,有学生曾笑称林老师“复辟”了。新事物的诞生总会受到这样那样的质疑甚至是阻挠,但只要是对学术和国家有贡献的,我也就问心无愧了。
苦中作乐,学无止境
读研究生时我就是个夜猫子,常常晚上开夜车,当时体重120斤都不到,但是学到了知识心里是满足的,也不觉得苦了。调到天津大学任教的时候,我就通过自学和听课(当时,担任教务室主任的我要定期检查老师们的教学工作,趁工作的机会学习,可谓一举两得)补齐了所有给水排水专业的课,例如,微生物学、水泵与水泵站等。此外,连普通化学、无机有机化学、自动化、计算机、车工、焊工都补了。工作方向已经定下来了,我要吃这口饭,这些知识是必须具备的,这样的苦也是值得的。去日本留学,对知识每天是如饥似渴,一晚上睡不了几个小时。那时生活是苦点但心里也是满足的。要想想,我那时50多岁了,是出国人员中我年龄最大的,对于没有机会出国的人来说我是幸运的,那我还有什么可抱怨叫苦的呢,偷着乐才对吧。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人应该一直学习而且要主动学习。不说别的,就是给排水的知识我还都没有学完,我还要继续学,我觉得做一个老学童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
说到这我再啰嗦两句,我建议当代的年轻人在术业专攻之余,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钻研交叉学科的知识。此外,无论是学术还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好外语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走出国门,要想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交流,外语必须要熟练掌握,不但要能读,能译,而且要能听,能说,能写。多学没坏处,于己于国都是有用的。
心怀感恩,回报社会
我在读研究生和日本留学期间都是靠奖学金资助完成学业的,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对此我始终怀着一份对国家的感恩。2008年12月我的3位研究生邱肖斌、韩聪、孙太和在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设立了“林荣忱奖学金”。该奖学金面向环境与市政工程系在读学生,每年颁发一次,遵循“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指导思想,旨在鼓励学生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成为品学兼优、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也希望这项奖学金能够帮助更多优秀的学生,将来为给水排水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养生无术是有术
我现在已八十有三,身体零件有些不灵活也是完全符合规律的。虽说腿脚有些不灵活,但思维还算敏捷,论文每天也能写几千字,毫不含糊,对此我也颇有沾沾自喜。活到现在这把年纪要真说有什么秘诀,那我觉得就是活的高兴!到现在依然没有被遗弃、遗忘,时常有学生或朋友来看我,陪我聊聊天我觉得很幸福。至于其他什么的,我都不在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有,无复独多虑。
退而不休,乐此不疲请输入标题
退休20余载,现在已经是一位耋髦之年的老翁了,老朽了。退休后虽然不搞教学了,但也没闲着,科研没停,专业知识也没被抛到脑后。精力充沛时就四处跑跑,累了就歇歇,在家写写书。回想这些年乐此不疲的忙碌,做了些课题和工程,也出了几本书,发明了两项新型专利。总的来说也是小有所获,老有所得,也算是做了点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最近,我正在和哈工大的张自杰筹备《排水工程》下册第五版的修订,发挥余热再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本文刊登于《给水排水动态》杂志2011年第2期。
来源: 林荣忱,贠金娟 给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