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大修复环境的“跨界明星”
日期:2016-07-29
TOP 10 一箭双雕的药剂——微生物肥料
近年来,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风生水起,大量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制品和新型微生物肥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崭露头角,预计微生物肥料的加入将是土壤修复行业的一剂强心针。
微生物肥料是指从土壤和植物根际分离得到的有效菌,经筛选、分离、甚至基因重组,进行菌种的优化组合,经发酵培养与有机物混合而制备的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肥料土壤修复的基本原理是在适当的条件(水分、温度、pH值等)下,肥料中的微生物菌群与土壤中原有的有益微生物共同形成优势菌群,促进土壤生态系统中碳、氮、氧等元素的良性循环,从而修复土壤生态环境系统,使生态系统达到新的稳定的平衡。
微生物肥料能够在土壤修复领域“异军突起”的原因有三点:
(1) 国家支持发展微生物肥料,国务院发布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把微生物肥料纳入到“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中,可见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微生物肥料的前景一片大好。
(2) 我国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样性有利于实现对于土壤中多种污染物的修复效果。
(3) 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成本比较低,可以在农用地中大范围推广。耕地土地中施用微生物肥料的同时,可以减少无机肥料的施用,对土壤也是一种保护方式。
TOP 9 生于斯用于斯——腐植酸
被称为“土壤乌金”的腐植酸,由于长期存在于土壤中,本身就具备着丰富的官能团,并且凭借着它独特的机构框架,对于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的吸附与络合等反应有着明显效果。
腐植酸这一概念也逐渐被使用与肥料之中,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为土壤增加营养,保证作物高产。
TOP 8 与生物修复技术完美结合的“小东西”——纳米粒子
有机氯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分子里含有氯原子,它们被用作杀虫剂,比如滴滴涕、狄氏剂、硫丹或十氯酮等。土壤受到这些化合物污染很难净化清除。基于环境影响和人类健康风险,这些有机氯化合物的使用已被限制。
Neiker-Tecnalia巴斯克农业研究与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对这些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修复做调研。一项创新技术是将零铁纳米颗粒和生物修复技术结合使用。
专家们参与了NANOBIOR项目将土壤中有机氯化合物进行分解,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基于纳米粒子和生物修复联合应用的技术。第一步是使用零价铁纳米粒子,以此帮助消除这些化合物里的氯原子,一旦这些原子被移除,再进行微生物修复流程。生物修复过程包括两个主要阶段:生物刺激和生物添加。首先是向土壤中的细菌提供营养素、水分、氧气等,其次使细菌对有害物质进行充分降解。
TOP 7 人类健康杀手 土壤健康能手——烟草秸秆
当前由于蔬菜大棚高度集约化的封闭管理和化肥的盲目过量投入,土壤退化问题十分突出。土壤盐化和酸化长期过量施肥,不管是化肥还是有机肥都会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发生次生盐渍化。
可以施用烟草秸秆在定植幼苗时围根穴施,为蔬菜建造一个根区保护带。实践证明,这样做能有效地防治线虫和病害,恢复根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根系对土壤水肥的吸收利用能力。
TOP 6 浪漫的小草能治“土”——薰衣草
研究发现,种植薰衣草是拯救土壤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前的矿区就用它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更好的是,这些污染物并不会影响薰衣草植物本身或其精油的品质。
TOP 5 修复矿山场地污染的“老干部”——菌草
近年来,泉州市泉港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废弃矿山治理,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新模式。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组多次到泉港涂岭镇实地调研和考察,针对这里的矿山治理,提出以“菌草科技”进行生态恢复。“巨菌草根系发达,能保育水土固定土壤,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植被,能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美化山脉作用。同时,巨菌草生物量大,营养价值高,也是牛羊等动物的优良饲料。”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山生态治理示范基地负责人郑艺平表示,该示范基地将在国家菌草中心的指导下,与当地企业合作,引进菌草种植技术,加快涂岭矿区生态恢复治理,为矿山治理开辟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新途径。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表示,近年来,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我国菌草技术日趋成熟,菌草的出现也给矿业界转型带来新的希望,为土地供给侧改革提供相关基础数据,落实农民精准脱贫政策,达到经济产出、学科研究与生态保护的三赢。
TOP 4 试验中的“吸金”小草——籽粒苋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农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因素。植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治理土壤环境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对于矿区农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籽粒苋对于积累重金属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并且对比籽粒苋不同的种植方案下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率等,对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TOP 3“重金”地也能长出食用品——油料能源植物
对于油料作物大家的第一印象便是食用油,殊不知小小的作物还有更加“高大上”的功能,就是可以与污染土地治理相结合。
通过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种植蓖麻、油桐、山苍子等油料能源植物,吸收土壤里的重金属。这些植物吸收重金属后长出的果实,不仅不影响制生物柴油,还能对周边的水和空气产生良好的生态作用。目前,这一技术已在郴州等地试点。
TOP 2 湿地公园的治污妙草——狐尾藻
某养殖厂的废水处理过程堪称绝妙!在生物基质池,池中的水尚且颜色乌黑,散发恶臭,但逐层经过几层湿地处理后,水质逐渐清澈起来,气味也开始变淡,最后甚至达到水的外观澄澈干净。这湿地中主要作物便是狐尾藻。狐尾藻发酵后用作青绿饲料,最初只是作为饲料,降低生猪饲养成本、提高生猪品质。发现狐尾藻的市场需求后,五丰牧场公司开辟了2万平方米的狐尾藻湿地种植面积,成为新的创收渠道,每年能增加50万元利润。“用这样的方式,一家大规模养殖场不仅实现污水零排放,而且实现水生作物的资源化利用。”马先进说,目前狐尾藻已经被运用到明月河、新丰花家浜、大桥石龙桥港等多处河道的生态治理,还销往金华、上虞及贵州、湖北、江西等地。
TOP 1 “吸毒”利器——蜈蚣草
最近,要说起土壤修复领域的“网红”,那就非蜈蚣草莫属了。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砷的储量占世界范围的70%,矿山开采和冶炼都会造成砷污染。但是,国际上报道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有300种,但并没有发现砷的超富集植物。经过大量的试验,这种“吸毒”利器终于被发现了,那就是蜈蚣草。
蜈蚣草的发现是植物修复技术在中国开始蓬勃发展的开端,极大地推动了土壤修复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环保部重金属专项、中科院STS计划等支持下,广西环江县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联合桂林理工大学等单位在广西环江开展成套技术示范,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1280亩,培育蜈蚣草苗40万株。每年利用蜈蚣草和东南景天修复土壤中砷、镉的效率均达到10%以上,修复4年后即可达到农田环境质量标准。利用间作修复、钝化修复和植物阻隔等修复技术使得农产品重金属含量的合格率达到95%以上,同时,间作修复使作物增产8.8%~12.9%。
相信通过科研工作者和环保同仁们的努力,环境修复的技术会不断创新,为我国修复市场打开一扇更加广阔的大门。
来源:北极星节能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