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English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世界博物馆日:我国八大自来水博物馆 水业人别样的文化景观

日期:2016-05-18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2016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与文化景观(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小编收集了我国8个自来水博物馆,让我们一起感受水业人别样的文化景观!

NO.1 南通给水技术博物馆

南通给水技术博物馆建于1991年12月26日,是我国第一座给水专业的技术博物馆。南通给水技术博物馆是在南通狼山水厂建设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整个生产环节实现计算机控制后,生产人员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利用水厂设在狼山名胜风景区的优美环境内和水厂内部空出大量的辅助用房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给水专业的技术博物馆。它的建立得到了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大力支持。原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题写了馆名。




给水技术博物馆地处南通狼山风景区龙爪岩附近的狼山水厂内,博物馆分室内展馆、室外展区和生产展示区。

室内展区主要展示我国给水技术的发展史和宣传我国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技术。在这个展区内我们不仅可了解到许多“中国给水技术之最”,例如我国最早、最大的供水设施(厂)、最早的水事业协会、最早设立给排水专业的学校、最早建立的给排水专业设计院、最早发行的给水排水杂志-《给水排水》等。此外还展示有许多我国净水工艺和给水仪表、器具发展的资料和实物等。




室外展区,我们可以看到六朝、宋、明、清的古井栏,1895年的消火栓和1935年的水泵机组等原物,以及许多古代取水用水工具,如水跳板、天落井等仿品。还有一个用各种管材、管件巧妙组成的“管林”形似云南石林等。

生产展示区可以参观、了解现代制水工艺流程等。


NO.2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位于东直门北大街清水苑社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在京城历史上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原汽机房旧址上修建的,博物馆的主建筑就是原来的蒸汽机房。自来水博物馆内共陈列各种与水有关的实物130件、模型及沙盘34 件、图片110幅,全方位地反映北京自来水90多年的发展历史。展馆共有三个展厅,第一部分: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第二部分:清泉悠悠鉴古今;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



历史上,北京城区居民都自打土井,取用浅层地下水。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北京内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质多数咸苦。有意思的是,京城得以兴修自来水工程,竟是缘起于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小太监来报,称某个地方发生了火灾,惹得慈禧太后非常恼怒,就向袁世凯询问防火良策,袁世凯答曰:以自来水对。自此,在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熙彦、杨士琦上奏“请办京师自来水一事”后,由周学熙掌舵的京师自来水公司终于得以落成。博物馆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请办自来水公司的奏折。而自来水公司的成立,不仅在北京地区自来水事业发展的蓝图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当年发行的股票、存根,还有营业执照,都陈列在博物馆中。



蒸汽机厂房投产于1910年,厂房高12米,面积有600多平方米。最初还没有电力供应,用蒸汽机驱动水泵。厂房门厅中间有通往半地下室的台阶,从台阶下去,就是为蒸汽机提供动力的燃煤锅炉房。水厂内经过消毒的水就是从这里泵入水塔,再输送到管网里。水厂当时的日配水能力为1.87万立方米。

在博物馆内的沙盘模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最具特色的是屹立在厂区西南角的铁质水塔。此塔通高54米,总容积750立方米。塔身分为六层,呈六面形,每面镶有两条番龙,共有12条盘踞塔身。每面装有风铃。可惜的是,这个最有代表性的欧式建筑于1957年被拆除,如今人们从德国设计师的后人那里找回图纸,重做了一个模型,放在展厅里供人参观。



“天来之水亘古,人来之水百年。”在蒸汽机厂房的北边,还有当年水厂使用的来水亭。来水亭建成于1910年,用于接收孙河取水厂处理后的水,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这座建筑是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的,属于欧式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建筑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手法糯米灌浆、磨砖对缝,因此这座建筑是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杰作。亭内曾经建有一尊坐北朝南的白衣观音菩萨,身高2.7米,身后有假山,身前是净水池,遗憾的是这尊观音在“文革”时被拆毁。




来水亭西面是聚水井,建于1938年—1939年间,是日本侵华时所建。当时北京城正处于大旱时期,水源地孙河(即温榆河)水源不足。日本人为了获得稳定水源,便在自来水厂院内打井,开始引用地下水。当时共打了五口井,五口井的水便在这里汇聚。这些井的井盖都是铜制的,至今保存完好。门口外面的方形孔是地下通道口,当闸门出现问题时,可以从这个口进入修理。来水亭的东面有座仿制的二层更楼,功能和现在的岗楼相似,有保安在楼上巡视水厂的安全。



博物馆主馆舍(即原蒸汽机房)因为是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承包建设,因而也打上了浓重的德国痕迹。据悉,那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红砖,红砖全部由德国进口,而按当时的物价,一块砖头就值一枚银元,所以单是厂房的造价,老水厂就完全可以称得上价值连城。来水亭属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圆形两层,下层由希腊柱式托起一圈精致的栏杆,上层是一圈圆拱形窗,最上面是绿色亭顶,在蓝天白云下美得好圣洁,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美感。



来水亭西侧的聚水井清美秀雅,竖条形的长窗等距的分布在圆弧形的墙面上,窗扇被窄小的窗棂疏朗分割。来水亭东侧的更楼占地为正方形,分上下两层,为便于观察水厂内的安全情况,朝向厂区的各面,皆装有六棱、扇形、壶形、圆形等造型各异的窗户,构图统一、别致大方。

南侧一根高大的柱状物在湛蓝色的天际里昂首挺立,如鹤立鸡群。独特的八角造型,砖与砖之间采用糯米灌浆传统工艺的铺砌手法,显得结实异常。它就是建于1908 年、达20米高的蒸汽机锅炉排烟的烟囱。在1931年自来水厂改用电力运行之后,蒸汽机锅炉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因而此烟囱也一并停止使用。它虽沐浴了百年风雨,现在仍然屹立如初。



穿过旧时古朴典雅的自来水工厂大门,走进博物馆,左手边一驾木质独轮水车静静地停靠在一旁,上面还放有两个水桶和一条扁担。它们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北京自来水发展初期的一段历史。当年自来水公司刚成立时,自来水并没有真正地流进千家万户,而是在几条胡同之间,设立一个公共水站,由水夫看管,自来水要先灌进水车里,再送到各家各户。自来水虽好,可老百姓一开始并不买账,甚至很难接受。自来水公司只得大肆宣传,频频出招:免费品尝,半价优惠,对老幼病残用户还管送水上门……渐渐的,人们体会出了自来水较土井水的确清洁方便,自来水公司的生意方红火了起来。



NO.3 台北自来水博物馆

台北自来水博物馆旧称“台北水源地唧筒室”,位于台北市永福桥旁,公馆的思源路上,为台湾第一座自来水博物馆,博物馆整体腹地达约78000坪。



台北市最早的公共给水设施可追溯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巡抚刘铭传于台北城内的开凿深井取水,以供应当时城内用水之需,但规模及范围很小。台北市现代化的自来水设施始于日据初期。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接管台湾,为改善台北的卫生条件,即开始规划自来水的供水系统。第二年,聘雇英人威廉.巴尔顿(William K. Burton)来台进行全台卫生工程及台北市自来水工程的调查工作。

明治四十年(1907年),总督府根据巴尔顿(William K. Burton)建议,在公馆观音山山脚下的新店溪畔设置取水口,抽水至观音山麓的净水厂,每日可出水二万吨。然后用抽水机将净化后的水抽至山顶的蓄水池,藉由重力流方式供应台北市十二万人口的用水。“台北水源地唧筒室”是当时放置抽水机的机房,这个唧筒室一直使用至台湾光复后。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新店溪下游污染日益严重,于是取水口移至上游的青潭堰,唧筒室才功成身退,成为今日的“自来水博物馆”。自1908创建迄今己有将近100年的历史,1993年6月被“内政部”列为三级古迹,同年9月27日第一次自来水博物馆对外开放二周供民众参观。





台北自来水事业处依据该史料报告于1998年5月斥资8000多万元台币对其进行修护,恢复唧筒室原貌,并多方搜集有关自来水历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实整体内容与相关周边设备,完成全台首座自来水博物馆,并且在2002年8月底新增自来水博物馆范围。

自来水博物馆外型仿自古希腊神殿,建筑品味特殊。由欧洲工程技师引进的新古典主义形式建筑,融合古希腊、罗马及巴洛克等建筑风格,自来水博物馆建筑的正立面,有一长串半圆弧形的列柱,内部屋架为钢骨构造,窗格以铁件铸造,后方整排外开式的绿色木窗棂,坐在充满历史痕迹的洗石阶梯上,斑驳又带点裂痕的列柱将景深拉得深又广。自来水博物馆建筑的正立面拥有勋章饰的山墙,与花草墙饰等,欧洲风味浓厚。



自来水博物馆馆藏设备有抽水机组设备、液体启动器、清水抽水机配电盘、抽气泵浦、水位指示器、水池水位计、抽水机组设备、原水抽水机配电盘、配电变压器等设备,自来水博物馆馆内设有放映室,详细解说自来水厂历史背景,让民众能好好了解。


NO.4 上海自来水展示馆

上海自来水展示馆位于杨树浦水厂,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馆,历时一年建设完成,于2003年落成。



自1883年英商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至今,上海供水事业发展至今已有133年的历史。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城市供水由新中国成立之前英商、法商、官办、民办割据垄断经营的状况,已发展为今天供水能力超过一千万立方米/日、全市自来水覆盖率99.99%。



历史悠久的杨树浦水厂厂区内风格独特的英国城堡式建筑在国内及远东地区独一无二,被列为上海市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设在厂区内的上海自来水展示馆挖掘开发厂区人文景观的旅游观光价值,运用了两大块展示形式,室内的展示馆各展区主要通过图片实物、档案史料、沙盘模型、模拟场景、影片介绍等多种形式展出供水发展各部分的内容。户外展区主要利用水厂整体景观开辟一条厂区浏览路线,设立观赏的景点景区,主要展示具有悠久历史的近代建筑,露天大型制水设备和各种管配件等实物,观众还可以参观现代制水工艺流程。



回眸历史可以思考今天、想像明天,创造历史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但解放前自来水并不属于全体劳动人民,解放前全市的供水总能力仅为53万立方米/天,全上海的供水区域面积仅为137平方公里,供水区域内人口约440万人,但其中有130多万居住在危棚简房中的穷苦劳动人民用不上自来水。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区的供水面积从1949年137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14平方公里,上海市区的城市供水管网总长度从841公里增加到目前的8720公里,总供水能力达到720万立方米/天,供水人口超过1000多万,自来水供应真正服务于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展示馆内共分水资源篇、供水历史篇、供水规划篇和节约用水篇四大篇章来展示上海自来水的发展历史,通过对上海城市自来水的形成以及演绎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上海供水行业在确保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她将上海开埠至今的供水历史、供水工程及城市用水的演变翔实而客观地呈现在上海市民的面前,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图片可以使观众仔细地了解上海早期自来水的情况、自来水在上海的逐步普及、解放后上海自来水的统一经营和大发展、上海自来水的水源地、水质和供水管网、营业服务的概况,全面而细致地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自来水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示馆外墙浓厚的近代装饰风格继承了老水厂建筑的标志性符号和行业特点,内部则是一个现代化的充满幻想的水世界,它们承载了133年的上海供水历史。



走进新世纪,上海的供水管理工作早已纳入了现代化管理的轨道,上海市的饮用水水质检验项目不断增加,水质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水质监测化验实现了自动化连续测定,自来水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上海的供水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自来水的营业管线服务网点已经遍布全市,市民的用水报修都可在一至两小时之内快速解决。



NO.5 广州自来水展示馆

广州自来水展示馆建成于2005年,是广州自来水一百多年水业历史的缩影,它座落于百年老厂——西村水厂内,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馆内收藏着大量从社会各界、公司员工等收藏渠道收集得来的历史照片、实物,其中包括民国时期使用的部分管材,延用几十年的抢修熔铅器具等一批具有纪念重大价值的物品。展馆附有大量的图片说明、录像资料、实物模型及丰富的文字介绍,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的荣誉、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对广州市自来水的关心与支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教育性。







NO.6 大连供水博物馆

大连建设供水博物馆的意义非常大,大连的城市供水能追溯到1879年,是中国供水的发源地。




19世纪末期,清政府为了加强海湾的防务,解决向北洋水师基地供水问题,北洋大臣李鸿章上奏“凿石引泉”。1879年11月9日,在旅顺北郊水师营三八里村开始修建龙引泉水源,占地229公顷,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施工。修建了水池1座,砌筑隧道728米,长达6180米,可以给2万多人供水。是大连地区城市供水最早的水源工程,也首开了中国近代城市供水事业的先河。



旅顺龙引泉给水工程竣工之后,清朝官府在当地居民的“恳请”下,为长期保持龙引泉水军民共用的局面,在水源地龙引泉旁,建立龙引泉石碑一座。这座石碑用汉白玉石雕成,高1.4米,宽0.5米,厚0.15米,正面雕刻“龙引泉”三个大字,背面刻有隶书碑文。

这座石碑在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和1946年苏军进驻旅顺期间,曾先后两次遭到破坏被埋地下,又两次被发现重新竖立了起来。

NO.7 天津水趣园博物馆

天津因水而兴。为铭记天津供水百年发展历史,呼吁市民树立爱惜水源、珍惜自来水的环保意识,天津市建设了以水为主题的博物馆——天津水趣园博物馆,也是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




作为天津市南运河旅游带重要景点的“水趣园”面积27500平方米,位于南运河与红旗路交口处,是一座展现水文化、宣传水的科普知识的开放式主题公园。

NO.8 昆明市自来水历史博物馆

昆明自来水博物馆位于昆明翠湖公园内,前身为昆明市原水取水泵房。昆明自来水厂建成至今,昆明市供水事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1910年初,滇越铁路通车后,昆明与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许多电器设备可从越南海防通过铁路运抵昆明。1915年昆明的开明绅士,以“某都市人民健康及社会之消防安全”和“注重饮料、裨益卫生、便利人民”为宗旨,积极倡议创办自来水公司,经当时云南督军唐继尧赞同,招商集股。水厂于1916年9月破土动工,1917年8月泵房和水池竣工,1918年5月2日正式送水。水厂以翠湖九龙池为水源,占地面积5977.5平方米,日供水量1034立方米。供水主管最大管径220毫米,最小管径75毫米,支管均为铅管,管道全长9.5公里,分东、南、西、北四条干管全日供水。水费实行“水表制”计量,每立方米自来水为7分3厘5毫银元,大约折合大米3千克左右。由于自来水问世之时,民风初开,多为观望,加之水费昂贵,因此,截止1922年也仅安装水表37支,龙头84个,各街道水盘(水站)44座,且用户大多为机关、学校、公共场所和绅商大户人家。到1949年底,昆明自来水厂供水能力为1100立方米/日,供水管网总长22公里,供水面积5.31平方公里。



昆明最早的自来水饮用水源-九龙池水源

九龙池位于翠湖公园内,因有九个出水泉眼而得名,被称为湖中之泉。水池占地面积3776平方米,平均出水量3000立方米,最大出水量6000-8000立方米/日。1918年到1957年为昆明市自来水供应的唯一水源。



昆明最早的自来水抽水泵房-九龙池泵房

九龙池泵房以九龙池地下泉水为水源,抽水送至五华山水厂处理后,供昆明市居民饮用。1916年(民国5年)9月12日动工兴建,1917年(民国6年)8月建成,1918年(民国7年)5月2日开机抽水。

泵房安装法国SS125水泵2台(扬程52米,流量为125m3/小时),德国西门子电机两台,总装机容量68kw(34km/台)。建成初期,平均日抽水量1000m3,是昆明自来水历史上第一座抽水泵站。



昆明市第一座自来水厂-五华山水厂



五华山水厂水塔



五华山水厂位于五华山西麗,占地面积5977.5平方米,1916年(民国5年)九月动工兴建,翌年8月泵房及水池竣工,1918年5月2日(民国7年)正式开机售水。至此,昆明正式开始使用清洁的自来水。


来源:给水排水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