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黑臭水体” 我们向杭州学什么?
日期:2017-07-12
水,为市民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也让城市充满灵动与韵味。
“河长制”在我市实施后,2月中旬至3月底,我市开展了“脏乱差”和“黑臭河”专项整治行动,以实现河道清洁、水质达标目标。目前,各条河道面貌明显改善,城市里的“黑臭水体”越来越少,整治行动取得了成效。
西安:“河长制”给力 期待治理长效化
“河长一来,把污染源直接掐断了,现在潏河水清清亮亮。”居住在潏河边的长安区居民面对记者采访时不由自主为“河长制”点赞:“以前臭味很大,现在不臭了,水也清了,生活环境好了很多。”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多条河流河段经过集中整治,水体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下一步如何维持整治效果,市民和专业人士均有不同看法。“治理手段相对单一。”一位污水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有些地方采用在河沟、河渠上‘加盖’,当作排污暗沟,虽然暂时避免了臭味的散发,改善了感观,但加盖后封于地下的河流水质也会进一步恶化,会对流域水系造成毁灭性破坏。”“以前出现过臭水反弹的情形,丰水期好、枯水期差,晴天时水质好,下雨天又黑又臭。”居住在泾河边的市民说:“我们期待污染源能彻底治理,后续的管理也能紧跟到位,让黑臭水体治理形成长效化。”
杭州:八成城市河道水质优于Ⅴ类
水体治理不在一朝一夕,更是一场长效持久的“攻坚战”,如何稳固“战果”,形成长效机制,杭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3月21日,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推进会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不少城市的治水、住建等领域的负责人到杭州取经。
杭州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的城市,2013年杭州率先吹响治水“号角”,4年过去了,杭州的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到底怎么样?记者获悉,在消除黑臭水体方面,杭州在国内一直走在前列。目前,八成城市河道水质优于Ⅴ类。杭州多措并举,强化污染治理,采取拆违清污、设管截污、疏浚除污、转型减污、治水复清、活水保清等措施,到2015年底,城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河。优于Ⅴ类以上的河道占比从2010年的32.94%提高到2016年的81.22%。
2013年底,杭州拉开垃圾河歼灭战,通过实施清河底淤泥、清河面漂浮物、清水中障碍物、清河岸沿线垃圾等措施,至2014年7月,完成71条459.8公里垃圾河整治,全市范围基本消灭垃圾河。2015年全市范围基本消除黑臭河道。
为确保黑臭水体不反弹,2015年5月起,杭州每月对已整治黑臭河进行“回头看”和水质监测,根据结果发出“红、黄、橙”三色预警,明确整改要求,并将预警通报至属地及河长。对已完成整治的垃圾河、黑臭河开展全面排查,查找短板,制定补短板措施。
经验:手段创新探索产业转型模式
杭州消灭“黑臭水体”,手段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开始,杭州全面推广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通过应截尽截、以拆代截、就地处理等方式,不断升级“零直排”整治方案,优化提升截污方式。数据显示,2016年10月底前完成排污口整治9100余个,仅城区就新增截污量20万吨/日,是治水前5年的总和。全市完成新增污水管网752.8公里,完成近1000公里的农村河道整治。
同时,探索出五大清淤和淤泥利用模式,比如余杭区的“淤泥藕塘就地利用”模式,造就千亩荷塘和千亩花海,推动产业转型。另外还有下城区的“留置管道”模式、萧山区的“淤泥干化造地模式”,富阳的“协同焚烧”模式,淳安、临安、建德、桐庐等地的淤泥“回归山林”模式。
为了建立长效机制,杭州市加大问责力度,确保黑臭水体治理有源可寻。不久前,杭州13个区、县(市),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签订剿灭劣V类水工作责任书,“不能完成剿劣任务或新出现劣V类水质断面的,在‘五水共治’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取消‘五水共治’及环境保护相关荣誉,对已取得大禹鼎的地方,建议省治水办收回大禹鼎,对工作不力的有关单位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问责动的是真格。据了解, “五水共治”以来,杭州已经问责了100多名领导干部。同时,各区、县(市)建立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一河一表”。不仅河道有身份证,在杭州,就连排污口也有专属编号。每个排水口旁立着一张蓝色的“身份证”,入河排污(水)口名称、主要污染源、工作目标、监督电话等信息一一在列,市民举报偷排,只需报编号,确保了群众对河道排水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人人都成了可以监督河道的“河(段)长”。
来源:西安日报 中国水工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