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English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咕嘟咕嘟,常德城市会喝水

日期:2016-12-23  


入冬以来,一场接一场的雨水,把人们的心情浇了个透心儿凉。但在常德市决策者们看来,这恰恰是检验他们“海绵城市”建设的机会。


7月份多场暴雨,城区却难觅积水;黑臭多年的穿紫河边,如今却传来了市民们嬉水的笑声;雨水的收集利用,悄声走进了居民生活。常德市对于管控雨水的探索,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绿色滨水城市是我们的梦想!”常德市委书记王群说,“我们将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让雨水自然储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遍置“海绵”体,城市能“喝水”


初到柳园锦江,并未感到有什么特殊。驻足细看,却有许多新意。


昔日宽敞的车道、硬化的广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低不平的草地和错落有致的水塘。草地与道路接壤处,则留着一米多宽的草沟。


草沟上每隔几十厘米就镶嵌着一块条石,将草沟分割成无数个段面。草地间蜿蜒伸展的车道、规划紧凑的停车场,也都铺上多孔改性水泥。


“看上去很普通的草沟,下面却藏着许多秘密。”常德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李远国说。拨开草皮,首先见到的是生态滞留土,往下是过滤蓄留沙层,再往下便是蓄留砾石和渗漏管道。


小雨时,雨水通过草地、多孔改性水泥向地下渗透;随着雨势加大,来不及渗透的雨水便汇集到草沟,通过沟下继续“秘密”渗透滞留。只有暴雨季节,超量雨水才会顺着草沟汇集到不远处的水塘。


“这就是‘海绵’。”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胡丘陵指着眼前一片草地说。“海绵”不仅铺向公园、宾馆、学校、居民小区,还铺上了办公楼、教学楼、居民楼的楼顶。


在常德市3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20%的区域全都铺上了“海绵”。市海绵办副主任辛长明说:“80%的雨水,都被‘海绵’就地吸收了。”


剩下的20%雨水如何处理呢?在常德城区南北两边,分布着护城、穿紫两条河流,它们都呈东西走向。护城河全长5.4公里,汇流面积达3平方公里;穿紫河长17.3公里,汇流面积近28平方公里。两条河流覆盖了大半个常德城。


近年来,常德市政府斥巨资,打开了盖板、拆除了河堤、疏通了河道、增加了调蓄容积,并修建了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网,将无数大小“海绵”与穿紫河连通。


如今的穿紫河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消纳着城区的超量雨水。今年7月2日,常德城区遭遇特大暴雨,昔日积水严重的汽车总站附近,路面却只有零星积水,市区其他低洼路段,降水也很快被大大小小的“海绵”喝掉了。


广种水生物,污水变清水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令常德的决策者最头痛的,是6.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这里雨水污水共走一条管道,本来清洁的雨水,混入生活污水后,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污水处理厂处理不了,直排河道又污染河流。


从前的穿紫河,就密密麻麻分布着118个排水口。直排河中的雨污混合水,不仅使河水变黑发臭,也使河床越淤越高。


穿紫河南岸船码头泵站,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芦苇。“可别小看这片芦苇,它是一个生态滤池。”汉诺威水技术总监郑能师说。芦苇下布满了天然滤料、松散石块、渗水管、导流管等。从泵站提上来的雨污混合水,经过这片占地10多亩的生态滤池后,就可直排穿紫河了。


“要论技术含量,还得数船码头泵站。”海绵公司董事长马泽民说。泵站内建有封闭式沉淀池、开放式调蓄池、污水泵、雨水泵。雨、污水泵交替运转,将高浓度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低浓度污水排入生态滤池。


现在,穿紫河沿岸建起8个新型雨水泵站,沿岸的118个排水口已被全部截流。


面积220多亩的滨湖公园湖泊内,夏天生长着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苦草;冬天则长满了金鱼藻、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占据了近半个湖面。近岸处,美人蕉、梭鱼草、鸢尾、菖蒲等植物,依次排开,引得无数市民驻足观赏。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湖臭水,蚊虫苍蝇扑面,市民避之不及。为净化水体,常德市投资清除了淤泥,引种了水生植物。“水下还有许多‘宝贝’”,辛长明说,乌鳢、鲢鳙、湖螺、湖蚌,为改善水质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如今的常德,无论穿紫河、护城河,还是公园里的湖泊、小区里的水塘,只要有水的地方,都长满了多种多样的水生植物,水质也由劣Ⅴ类,变成了Ⅳ类Ⅲ类。


留住天上水,不费自来水


“年度累计降水量1472毫米、累计利用雨水量8159吨、年度外排雨水量2470吨。”在润景园住宅小区门口,醒目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播报着本年度雨水利用数据。


“夏天喷雾降温、秋天种草浇花,用的都是雨水。”居民黄宣武说,连门口一年四季流淌着的“瀑布”也是雨水。


天源星城小区里,由水池、喷泉、小溪组成的一道景观,占据了小区的中心地段。“用的都是天上水!”社区书记李芳介绍,不远处的篮球场下藏有一个150立方米的大水池,专门用来收集雨水。


“小区绿化、保洁再也不用自来水了。”李芳说,“下一步,我们对雨水的使用将逐步扩大到家庭洗车、冲厕所等。”


汇集到河道的雨水,也有“文章”可做。随着穿紫河提质,市政府购进10多艘水上巴士,供市民游览观光。河上的每座桥通过彩绘,赋予了不同文化主题;沿河建起了1500米长的仿古街道,引得不少市民来此欣赏水景、重拾乡愁。


跟着“水上巴士”沿穿紫河航道前行,两岸绿树成荫,栈道与河水相映成趣。“水让整座城市都活了起来。”市民余伟感叹“终于圆了倚水安居的梦。”


入冬以来,一场接一场的雨水,把人们的心情浇了个透心儿凉。但在常德市决策者们看来,这恰恰是检验他们“海绵城市”建设的机会。


7月份多场暴雨,城区却难觅积水;黑臭多年的穿紫河边,如今却传来了市民们嬉水的笑声;雨水的收集利用,悄声走进了居民生活。常德市对于管控雨水的探索,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绿色滨水城市是我们的梦想!”常德市委书记王群说,“我们将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让雨水自然储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遍置“海绵”体,城市能“喝水”


初到柳园锦江,并未感到有什么特殊。驻足细看,却有许多新意。


昔日宽敞的车道、硬化的广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低不平的草地和错落有致的水塘。草地与道路接壤处,则留着一米多宽的草沟。


草沟上每隔几十厘米就镶嵌着一块条石,将草沟分割成无数个段面。草地间蜿蜒伸展的车道、规划紧凑的停车场,也都铺上多孔改性水泥。


“看上去很普通的草沟,下面却藏着许多秘密。”常德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李远国说。拨开草皮,首先见到的是生态滞留土,往下是过滤蓄留沙层,再往下便是蓄留砾石和渗漏管道。


小雨时,雨水通过草地、多孔改性水泥向地下渗透;随着雨势加大,来不及渗透的雨水便汇集到草沟,通过沟下继续“秘密”渗透滞留。只有暴雨季节,超量雨水才会顺着草沟汇集到不远处的水塘。


“这就是‘海绵’。”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胡丘陵指着眼前一片草地说。“海绵”不仅铺向公园、宾馆、学校、居民小区,还铺上了办公楼、教学楼、居民楼的楼顶。


在常德市3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20%的区域全都铺上了“海绵”。市海绵办副主任辛长明说:“80%的雨水,都被‘海绵’就地吸收了。”


剩下的20%雨水如何处理呢?在常德城区南北两边,分布着护城、穿紫两条河流,它们都呈东西走向。护城河全长5.4公里,汇流面积达3平方公里;穿紫河长17.3公里,汇流面积近28平方公里。两条河流覆盖了大半个常德城。


近年来,常德市政府斥巨资,打开了盖板、拆除了河堤、疏通了河道、增加了调蓄容积,并修建了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网,将无数大小“海绵”与穿紫河连通。


如今的穿紫河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消纳着城区的超量雨水。今年7月2日,常德城区遭遇特大暴雨,昔日积水严重的汽车总站附近,路面却只有零星积水,市区其他低洼路段,降水也很快被大大小小的“海绵”喝掉了。


广种水生物,污水变清水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令常德的决策者最头痛的,是6.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这里雨水污水共走一条管道,本来清洁的雨水,混入生活污水后,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污水处理厂处理不了,直排河道又污染河流。


从前的穿紫河,就密密麻麻分布着118个排水口。直排河中的雨污混合水,不仅使河水变黑发臭,也使河床越淤越高。


穿紫河南岸船码头泵站,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芦苇。“可别小看这片芦苇,它是一个生态滤池。”汉诺威水技术总监郑能师说。芦苇下布满了天然滤料、松散石块、渗水管、导流管等。从泵站提上来的雨污混合水,经过这片占地10多亩的生态滤池后,就可直排穿紫河了。


“要论技术含量,还得数船码头泵站。”海绵公司董事长马泽民说。泵站内建有封闭式沉淀池、开放式调蓄池、污水泵、雨水泵。雨、污水泵交替运转,将高浓度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低浓度污水排入生态滤池。


现在,穿紫河沿岸建起8个新型雨水泵站,沿岸的118个排水口已被全部截流。


面积220多亩的滨湖公园湖泊内,夏天生长着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苦草;冬天则长满了金鱼藻、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占据了近半个湖面。近岸处,美人蕉、梭鱼草、鸢尾、菖蒲等植物,依次排开,引得无数市民驻足观赏。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湖臭水,蚊虫苍蝇扑面,市民避之不及。为净化水体,常德市投资清除了淤泥,引种了水生植物。“水下还有许多‘宝贝’”,辛长明说,乌鳢、鲢鳙、湖螺、湖蚌,为改善水质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如今的常德,无论穿紫河、护城河,还是公园里的湖泊、小区里的水塘,只要有水的地方,都长满了多种多样的水生植物,水质也由劣Ⅴ类,变成了Ⅳ类Ⅲ类。


留住天上水,不费自来水


“年度累计降水量1472毫米、累计利用雨水量8159吨、年度外排雨水量2470吨。”在润景园住宅小区门口,醒目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播报着本年度雨水利用数据。


“夏天喷雾降温、秋天种草浇花,用的都是雨水。”居民黄宣武说,连门口一年四季流淌着的“瀑布”也是雨水。


天源星城小区里,由水池、喷泉、小溪组成的一道景观,占据了小区的中心地段。“用的都是天上水!”社区书记李芳介绍,不远处的篮球场下藏有一个150立方米的大水池,专门用来收集雨水。


“小区绿化、保洁再也不用自来水了。”李芳说,“下一步,我们对雨水的使用将逐步扩大到家庭洗车、冲厕所等。”


汇集到河道的雨水,也有“文章”可做。随着穿紫河提质,市政府购进10多艘水上巴士,供市民游览观光。河上的每座桥通过彩绘,赋予了不同文化主题;沿河建起了1500米长的仿古街道,引得不少市民来此欣赏水景、重拾乡愁。


跟着“水上巴士”沿穿紫河航道前行,两岸绿树成荫,栈道与河水相映成趣。“水让整座城市都活了起来。”市民余伟感叹“终于圆了倚水安居的梦。”



来源:人民网 中国水工业互联网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