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颜值担当
日期:2016-12-21
雨水花园(raingarden)是海绵城市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术措施中的一种。近年来,针对城市雨洪管理提出的雨水花园理念及技术在美国、欧洲等地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雨水花园运用景观化处理手段,使植物与材料成为花园主角,与城市景观相融合,让雨水设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除了具有实实在在的雨水调蓄功能外,更有着充满艺术气息的观赏价值,使之成为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构建海绵城市的基本单元。
雨水花园也被称为生物滞留区域(Bioretention Area),是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它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雨水花园有哪些优点?
能够有效地去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离子、病原体等有害物质。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花园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雨水花园中通过其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环境中空气的湿度与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雨水花园的构造成本较低,且维护与管理比草坪简单。
与传统的草坪相比,雨水花园能够给人以新的景观感知与视觉感受。
雨水花园经典案例赏析
清华大学胜因院
胜因院位于清华大学大礼堂传统中轴线南段西侧,始建于1946年,是清华大学近代教师住宅群之一。累年的校园变迁,使得胜因院局部低洼,加之缺乏市政排水设施,内涝问题严重。胜因院改造项目以用雨洪管理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缓解内涝问题。其他一切景观设计内容(公共空间、教育、纪念)都围绕雨洪管理这个主题,以“配角”身份铺展。
胜因院共设6处雨水花园,根据其高差关系,设置好各自的溢水口,以砾石沟或浅草沟连接,形成联动调蓄作用。
雨水花园的边界以石笼作为主要形式,利用废旧石材作为内部填充材料,经济环保且具有一定的渗透和过滤作用。石缝积累一定量的土壤杂质后可自然生长植物,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俱佳。
波特兰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位于俄勒冈州会议中心的延伸地带,此项目不仅巧妙地解决了雨水排放和过滤的问题,同时还创造了优美的景观环境空间。雨园和南面大楼的入口相连,游人能从室外观景台上观赏到园内的景观和雨水处理装置的构成。雨园中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水渠和池塘让游人和当地居民直观地了解到了雨水被收集和净化的过程。
雨水花园由:叠水体系、石材体系、植物体系三大体系组成。
雨水花园在造型上通过一系列浅滩小瀑布以及被玄武岩堰分隔而成的串联水池的做法,减缓了暴雨流下来的速度。一系列下跌的水池减缓了雨水流下来的速度,这些水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还可以使得雨水有充分的时间渗入地下。
法国“方与圆”小型雨水花园
这个象征着大地与天空的小型雨水花园——“方与圆”,坐落于法国的 Chateau Chaumont,“天圆地方”是它通过曲线与方形等形式化语言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的重新解读,借助封闭式环境体验策略使得空间小中见大。该项目将当代雨洪管理理念与中国造园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并且为观赏和实施提供了一次亲密而愉悦的体验。
中国传统园林师法自然,一般是由文人、诗人,和前朝廷官员所建,园子通常由院墙、池塘、山石、树木、花草及与曲径相接的各式凉亭所围合。通过一系列精心组织的场景,传统的中国园林逐渐成为大自然的缩影,即“人工自然”。
空间处理上,中国人习惯以小见大,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景观,与西方开敞的、点至点的辐射式景观形成对比。方与圆的设计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了提炼。一个 9×9m的正方形雨水花园处于场地正中心,洼地减缓了周边的雨水径流。通过开挖和填充,栽植着竹子的池塘旁山体环绕,从而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屏障,将其与外界环境隔开。中国的太极符号,传达着万物循环,生生不息的观念,年、月、季,甚至人类生命,正是由此激发灵感,设计中创造了一条弯曲流动的路堤将水面一分为二。通过两个看似反差的元素:方与圆,化冲突为互补,将理念整合。
借鉴中国传统园林中师法自然的手法,“方与圆”阐述了一种超越了100平方米所能承载的生态极简主义美学。夏季开花的中国莲将雨水很好地蓄留在洼池中,项目中,中国植被的应用营造了一个兼具感觉与物质层面的宁静空间。竹子的分支被视为场地边界,并且在场地中收集和重复利用,红色的竹竿沿着曲线路径(象征“圆”)反射在池面上。结合垂直的竹竿,不仅营造了跨越水面对角线的路线连接,也提供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所倡导的“曲径通幽”式体验。
来源: 海绵学院 海绵城市投资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