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English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上海:桃浦松江临港先行试点“海绵城市”

日期:2016-11-10  


城博会上展示的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最新成果模型


想知道5-10年后的上海城市长什么样?前往昨天揭幕的“2016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一定大有所获。“未来城市生活馆”成为参观者的聚焦点。其中的“BIM+GIS”、智能交通、海绵城市、UP地下停车库、综合管廊等一系列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瞻技术,向观众展示未来城市最有可能呈现出的模样,带领观众去见识一下真实、炫酷的城市未来。


最大限度吸纳雨水再利用


每逢暴雨就“看海”,这样的情景存在已久。目前沪上正在规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期待。此次城博会上,记者发现了包括“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在内的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的最新建设理念。作为上海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三大地区之一,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是上海今后一段时期着力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该项目的试点即将开始。


据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黄瑾介绍,所谓“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能像未经开发的森林和土地一样,具有吐纳自如的良好“蓄水弹性”,以打造会呼吸的生态城市。“上海确定了三个试点地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解决‘城市看海’现象。这三个地区是桃浦智慧城市、松江新城、临港新城。”黄瑾表示。


“比如我们已在浦东的峨山路,还有高科西路的高架下面铺设了渗透性路面,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净化,实现对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三大步骤,还可放在调蓄池内,在旱季时供应这一片区的所有绿化的浇洒,以此落实雨水资源再利用的理念。海绵城市就是由无数个‘海绵体’组成的,逐步拓展,以点成面。雨水降临的那一刻起,就能做到‘渗一渗、蓄一蓄、净一净’,做到就地再利用,让城市有抗击特大暴雨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到2020年,上海有希望基本建成生态保护和雨水处理技术与设施体系,其中,试点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即80%的雨水被“吸”住留下来,20%的雨水通过传统方式排放;老城地区通过试点和改造,实现75%控制率。


“室内导航”助力市民出行


在机场、火车站,还在为拖着行李却寻找不到登车口而叫苦吗?在医院里就诊,还在为找不到就诊科室而烦恼吗?以后只需打开“室内导航”,就能轻松前往你想去的地方。


本届城博会上展示的“BIM+GIS”技术,可通过微观领域的BIM建筑物数字化模型和宏观领域的GIS信息进行交换和互融,用BIM模型精准模拟出走廊、阶梯、屋顶、正门等建筑物内部结构数字信息,并结合GIS系统,精准定位出建筑物内人和空间的具体位置。两者的结合,使室内导航成为现实。据悉,这一技术今后将有望率先应用于城市交通枢纽、医院等。


昨天的博览会上,记者还看到了BIM+GIS这一“新式武器”已经在上海市一号工程——北横通道建设中大放异彩。通过BIM+GIS 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可以模拟隧道建筑物本身,还可在周边环境中精准定位。沿途可安全穿越市中心数百栋保护建筑以及轨道交通,将能做到更多精准,更少风险。


拟建最深地下停车库


记者在博览会上获悉,上海首个24层的地下车库已有选址,还在等待相关部门审批,这是设计中上海最深的地下车库。


停车库初步设计为地下24层,总开挖深度约56米,可以容纳各类车型,并为SUV和一般轿车设计了不同层面,每三个车位配备一个载车电梯。


“这种UP地下停车库在建造时仅需非常小的施工场地,高效地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所,能够适用于用地局促、建设条件首先的城市中心区域。”据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相关人士介绍,UP地下停车库可以在2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内停泊超过200辆汽车,为停车缺口较大、但又较难开展地下工程的商业中心、旅游景点、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停车场建设服务。



来源:解放日报 中国水工业互联网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