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English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资源区域一体化研究

日期:2016-10-14  


摘要:

贯彻落实“空间均衡”治水理念,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剖析多年用水变化趋势,统筹解决珠三角城市群水资源区域不均衡、供水不安全等问题。珠三角应以水资源区域一体化为出发点,按照供排分流的原则,西、北江片区逐步建立“靠西取水、靠东退水”的供排水格局,东江片区通过各类水闸及控制枢纽,逐步实现供排水分离。同时,统筹珠三角城市群水源布局,将零散分布于流域内的水源地进行优化整合,逐步推进“广佛肇水源一体化、深莞惠(港)水源一体化和“珠中江(澳)水源一体化”建设。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锐意改革、先行先试、开拓进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城镇化方面尤为显著。表现为: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2014年,GDP达到5.8万亿元,约占全国9.1%,如图1所示。


当作一个单独的经济体来看将位列全球第17位,超过瑞士、瑞典等欧洲强国。二是我国三大创新中心之一。聚集了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创新集群,企业创新能力一直居于全国首位。三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制造基地。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最完整的产业链以及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四是我国联系世界的重要门户。拥有国内第三大国际性航空枢纽群、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1/4的港口群,以及“广交会”、“高交会”两个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展会。五是我国城镇化最成熟的地区之一。2014年,珠三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12%,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逐渐从“数量-规模扩张”过渡到“质量-内涵增长”的新阶段。城乡建设面貌较好,土地利用效率较高,高速公路密度位居全国城市群首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在全国三大重点地区中率先达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控制在10%以内,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修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率先达到国家小康目标要求。


区域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珠三角主要水系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和珠三角诸河水系,区域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568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约2 864亿m3,是广东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珠三角水资源脆弱性整体呈波动式发展特点,东江流域未来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汛期径流量以及枯水期径流量有减少趋势。此外,珠三角还受咸潮上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等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其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1)水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珠三角经济和人口重心在东部,而水资源重心在西部,造成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仅1.3%左右),而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26.5%左右),正在实施且已经满负荷的分水方案,难以支撑该流域各地社会经济继续增长的用水需求。

(2)区域供排水通道上下游交错污染突出。由于区域供排水格局缺乏统筹,各市之间供、排水矛盾不断加剧,各城市往往向河道上游取水、向下游排污,导致下游城市的饮水受到污染,使得跨区污染问题异常突出,长期存在的缺水及水环境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严重阻碍了珠三角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珠三角水质劣于Ⅲ类的河段占总评价河长的42.7%,其中城市河段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恢复能力不足,部分水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3)咸潮入侵、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严重威胁珠三角的供水安全。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极端气候的频发,咸潮发生的频率和上溯的距离将不同程度加剧,对珠三角沿海地区供水安全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另外,珠江流域经济活动的加剧,也导致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屡屡发生,给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已成为珠三角供水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区域水资源需求分析

3.1用水变化趋势分析

3.1.1用水总量

从表1可知,珠三角用水总量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其中农业用水量一直在下降,工业用水量则是先增加后下降,而生活用水量的变化不明显。

3.1.2用水指标

从表2可知,珠三角人均总用水量由684 m3/(人·年)下降到418 m3/(人·年),其中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用水、牲畜用水等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农村居民用水指标基本保持不变。

3.2水资源需求量预测

2020年珠三角预计需水量约为274.48亿m3

(见表3),在现状供水方案情况下供水量约为279.12亿m3,珠三角水资源总体上可实现供需平衡,但依然存在区域供需不平衡、东岸城市过分依赖东江、咸潮上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问题。为此,珠三角应以水资源区域一体化为出发点,统筹供排水通道建设和优化水资源区域布局。


区域供排水通道划分

按照供、排分流的原则,合理安排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避免不同城市取水、排水相互交叉混合,建设和保护清水走廊供水通道,实现供排水的协调统一、互通可控。西、北江片区逐步建立 “靠西取水、靠东退水”的供排水格局,东江片区通过各类水闸及控制枢纽,逐步实现供排水分离。同时,根据现状水资源分布、水功能区划、主要河道水质现状、取排水口分布情况,并考虑感潮河流污水回荡的影响,划定珠三角5条主要供水通道和9条主要排水通道,详见图2和表4、表5。

供水通道的水质目标按不低于Ⅱ类控制,严禁新增排污口,依法关闭或迁移对水体污染大的排污口,在河涌适当位置建设水闸并进行科学调度,防止河涌污水进入供水通道;排水通道必须坚持执行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所有排水均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确保满足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


供水水源区域一体化配置

从流域层面,合理配置西江、北江、东江水资源,以供排水通道划分为基础,确立珠三角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总体格局,优化调整供水水源布局,以西江、北江、东江为核心水源,重点拓展西江水源,提高北江水源开发利用率,稳定东江水源,保护利用潭江、流溪河、增江等独立河流,逐步推进“广佛肇水源一体化”、“深莞惠(港)水源一体化”和“珠中江(澳)水源一体化”建设。

5.1广佛肇水源一体化布局

广州新增北江清远梯级水源,调整流溪河水库功能以防洪、供水为主,形成东江、北江、西江、流溪河等四大水源“分片供水、互为补充”的供水格局;优化整合佛山水源,实施“西江、北江双水源战略”;肇庆拓展西江干流水源和北江水源。加强广州西江引水工程的高效运行管理,重点建设广佛江库联调工程;适时实施广州北江引水工程,满足广州北部地区远期发展用水需求,为广佛地区提供应急备用水源;适时推进佛山西部与肇庆东南部水源一体化建设。

5.2深莞惠(港)水源一体化布局

深圳以东江水源为主,主要依托东深供水工程、东部供水工程以及境内公明、清林径等主要调蓄水库,实行江库联网;东莞在东江三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供水水源保证工程、境内蓄水水库挖潜及九库联网供水工程、与惠州合作建设观洞水库水源工程;惠州主要水源为东江干流和西枝江,重点建设惠州市稔平半岛供水工程,解决稔平半岛缺水问题。

5.3珠中江(澳)水源一体化布局

珠海主要水源系统可划分为磨刀门水道、黄杨河水道、虎跳门水道三大系统,形成“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库联动、江水补库、库水调咸”的供水模式;中山集中式饮用水源河道主要有磨刀门水道、东海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西海水道;江门在保持原有水源基础上,逐步调整大中型水库由农业供水向城市供水转变,实现河、库多水源供水。在充分利用珠海当地水资源和水库调蓄库容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竹银水源工程,适时把取水口上移到中山、江门市境内,并与中山、江门水源进行统筹规划,解除咸潮及水质污染对珠中江(澳)供水安全的威胁;中山市水源地进一步向东海水道、西江干流布局;推进江门市水库联网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分片区联网供水。


结论

珠三角经济和人口重心在东部,而水资源重心在西部,造成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1.3%左右),而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26.5%左右),呈现珠三角水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态势,影响流域水生态整体安全。深圳等东岸城市水源过份依赖东江,珠海等西岸城市水源易受咸潮入侵,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提高珠三角区域供水安全性,建立互联互通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推动水资源的空间均衡开发利用,减少咸潮入侵、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对珠三角城乡供水的影响,珠三角应以供排水通道划分为基础,全面统筹珠三角水源布局,将零散分布于流域内的水源地进行优化整合,逐步推进“广佛肇水源一体化”、“深莞惠(港)水源一体化”和“珠中江(澳)水源一体化”建设。



本文作者:凌霄、徐志标,刊登在《给水排水》2016年10期。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