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English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武汉打造海绵城市的西学东渐

日期:2016-06-17  


“再狭窄的街道都应该利用起来,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这是费城变身海绵城市的法宝。绿色改造计划也贯穿在武汉打造海绵城市的思路中:在实现项目功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实现防涝、绿色、环保、节能等多项功能。

每逢下雨,武汉园博园中的道路、广场甚至停车场,都成为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雨水能透过混凝土和砖的缝隙渗入地下,一部分自然回灌地下水,一部分经由地下埋设的透水盲管收集,用来浇灌园内花木。

园博园只是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之一。曾有着“百湖之市”美称的武汉,一度陷入“逢雨必涝”“城内看海”的窘境。从去年开始,武汉借助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机,借鉴美国费城、法国巴黎等的经验,期望恢复昔日“江汉交流波渺渺”“檐前槛底大江流”的模样。

老租界里的西式排水

“记得有一年夏天,武汉下暴雨,我在下班路上堵了3个多小时。”说起对武汉近几年城市内涝的记忆,武汉市民小许历历在目。

沙湖被填、官桥湖污染、南湖翻塘、东湖水华……武汉曾经怀抱100多个湖泊,属全国唯一,全球少见。随着以地面硬化为特征的“水泥式摊大饼”城市化加快推动,武汉城区湖泊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7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平均每两年消失3个湖泊。

跟武汉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同样面临“逢雨必涝,下雨看海”的窘境。住建部对全国351座城市调研发现,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街上游泳”“路边捉鱼”“汽车变船”“地库泡水”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不仅妨碍居民正常生活,城市形象也大受影响。

专家认为,城市发生内涝,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向久华解释说,过去铺设30厘米口径的排水管,能管住一年一遇的降水,现在标准提高到十年一遇,新铺设的排水管就要加粗。向久华说,城市建设导致路面硬化,降水无法渗入地下,都等着从管网排出,这也是导致“看海”的一个原因。

然而,在武汉沿江大道附近的老租界,下雨天却是另外一番情景。老租界曾是武汉最早的雨污分流片区,也是汉口人口口相传“不淹水”的代表。江汉村、鼎余里等都在租界内。隔商业街百多米远,位于鄱阳街上的江汉村建于1936年,是武汉最早的里弄住宅之一,街道式布局,地势比两边的街道高。

暴雨过后,明沟内没有留下积水。86岁的张老先生一直居住在江汉村,他指着房子旁边的明沟说,雨水从这儿排出去,从未淹出来过。鼎余里与江汉村隔街而望,在鼎余里可以看到,沿着房子的墙脚有一条宽约15厘米的明沟相随,明沟一边高一边低,水就顺势而下。顺着整个明沟,可以将鼎余里绕一圈,墙面上垂下各种粗细不一的水管,有的接到地下,有的落在明沟上。

据史料记载,1861年,英、俄、法、德、日等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后,先后建立起独立的排水系统。1906年,英租界铺设了长达9653米的专用排粪便铁管,原有的明沟用于排雨水,这是武汉最早出现的雨污分流片区。

绿色费城的启示

美国费城一直是市中心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护森林的领军者,费城“绿色城市计划”,对于力图打造海绵城市的江城武汉,颇有借鉴意义。

和武汉一样,费城也是一座老城,长久以来只有一套既要处理污水,又要处理雨水的城市管道和排水系统。这套系统为费城四分之三的市民提供服务,途经城区最古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正常情况下系统运行良好,然而在大雪大雨天,系统就无法负担需要处理的污水,出现了“合流下水道溢出”现象,导致污水流入河流以及小溪中。

2011年费城制定了“绿色城市计划”,计划投资16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5亿美元用于增加传统排水设施,投资4.2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设施的适应性管理。

根据计划,费城将1/3不透水的地表改成“绿化的土地”,修建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以夺取每次降水的头一英寸的雨水,这样可使地表径流减少80%~90%。

“再狭窄的街道都应该利用起来,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这是费城变身海绵城市的法宝。于是,人们在小街的两侧种树成荫,路面的砾石层和过滤渠道引导水进入土壤,而非送入下水道系统;人行道与一些开放性边缘区域种植的植物能够给建筑物降温并留住雨水;将车站进行清洁和绿化,通过适当的整修、种上植物、提供无障碍坡道、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让这里更具有吸引力。

《环球》杂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绿色改造计划也贯穿在武汉打造海绵城市的思路中:在实现项目功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实现防涝、绿色、环保、节能等多项功能。

在武汉园博园的建设中,处处体现海绵设施与景观的结合。园区的道路、广场、停车场大量运用透水铺装和透水的混凝土。长江文明馆实施了屋顶绿化;杉杉湿地建设了水净化与循环系统;楚水“一湖四溪”作为全园最大的雨水存储设施,成为绿化浇灌的重要水源。此外,园内还建有6个容量各100吨的弃流池、12个雨水花园以及遍布园区的生态草沟,用于汇集、过滤、存储雨水。

武汉园博园通过“高山流水”、一湖四溪、雨水花园等景观,建立起一整套水循环系统,实现了功能和景观的并存。园内可储存约10万吨水,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园内的浇洒基本都能自给自足。而一旦下雨,回收系统可吸收近七成雨水。全园绿化景观及配套设施如同一块弹性十足的巨大海绵,在下雨时饱吸雨水,在干旱时“吐”水浇灌花草树木。仅水费一项,每年就可节省近150万元。

异曲同工的地下深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打造海绵城市讲究六字方针:渗、滞、蓄、净、用、排,其中“渗”字一马当先。而武汉市首先要面临水下渗难的问题,北方地下水位低,但武汉市在长江、汉江汇合处,本身地下水位就高,地表水下渗难。而在排水方面,武汉也没有任何优势,武汉市汛期降雨多,而汛期长江、汉江水位高,也给排水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据此,王浩认为,建深邃储水比较适合武汉。由于城市地下8米以内为各种管网层(通信、电力等),8~40米左右为地铁通道,因此深邃的打造要在地下45米以下。建深邃储水可以将降水先储存起来,待高峰期过后再将水送往污水处理厂后排放;而在建设资金方面,地下深邃的投资远低于地表明渠,不用受制于拆迁等因素。

修建密布庞大的地下排水系统,是许多发达城市久已有之的工程。“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使人们自然联想到久负盛名的巴黎下水道系统。

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由于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着名旅游项目。而能成为旅游景点,也反衬出其下水道令人惊叹的空间和环境——宽敞,能容人行走奔跑;有通畅的排气系统和纯净的空气。

来源:《环球》杂志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