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院士:经验和判断是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工作的核心
日期:2015-10-19
来源:中国环境修复网
作者简介 钱致庆,杜邦公司院士,1975年开始从事污染场地调查修复工作,拥有40年专业工作经验。1981年加入美国杜邦公司工程部,1991年领导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发工作并负责亚太地区环境技术工作,长期致力于促进我国大陆地区土壤地下水修复事业的发展。
本文根据钱致庆院士在第四期中国环境修复青年专家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调查无论怎样复杂,都是比修复便宜的。杜邦公司有一个提法:“预防1块钱、调查100块钱、修复10000块钱”。所以希望业主通过优质的调查工作摸清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以便把修复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浪费。做好调查评估,就能很好地选择修复策略和技术,修复的实施其实是相对简单的工作。
场地概念模型不是僵化的,是需要在调查过程中根据新资料、新发现不断去修改完善的。依据不符合场地实际情况的场地概念模型做修复,好比盲人摸象。
我国发展太快,开发需求很紧迫,场地修复极少能像国外那样用数年甚至十数年做完的。国外面积大、情况比较复杂的场地,两三年能做完调查已经很好了。杜邦公司是全美国第二的场地污染大户(第一是政府部门,因为有各类核试验场地),建过1000多个工厂,现在运行的有300多个,有一个污染场地,从1973年开始修复,迄今尚未完成,就是因为场地情况很复杂。同一个场地修复时间可长可短,但花费截然不同。好的修复工程师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和经济因素。
美国不同州之间的环境管理机构有定期交流机制,产官学研之间也有。1970年代美国各界对污染场地的认识还很浅薄的时候,这些交流研讨有力增进了相互认识和理解,促成了共识与合作。与会青年专家是我国第一批接受完整环境学科教育的人,5-10年后无论在政府、学界还是产业界都将担负重要责任,及早开始互相交流很有意义。
美国第一个地下水模型做了18年,长达800页,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在不断积累,认识也在不断调整,所以模型不断改进。模型是很有用的,虽然它不一定能给出十分准确的结果,但是能给出大致范围,帮助判断,而且能大大提高计算的效率。需要强调,使用模型要审慎地考虑所选模型的适用性和使用方法。模型是对真实的模拟,但是它无法包含所有的真实,复杂的模型有几十个参数,每个参数的输入都需要由人完成,不同的参数输入进去,结果相差几倍是很常见的。所以风险评估软件只是一个好用的工具,评估师的经验和判断才是核心。
在美国修复历史上,复杂污染场地高昂的修复费用和严格的环境法规让许多污染责任者破产,开发商对部分污染场地望而却步,导致棕地出现,(棕地brownfield一词指被利用过但目前处于废弃状态的土地,我国学界和社会有时误将其与污染场地等同)土地价值无法发挥,导致就业、税收、社区福利等受损,是美国严格的环境法规下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为解决修复难度过大、费用过高以及棕地等问题,结合土地利用方式、健康风险等因素的风险评估应运而生。控制风险而非消灭污染的修复方式降低了修复费用,使土地恢复了价值和生机。我国环境面临的形势怎样,法制建设情况和社会意识处在什么阶段,美国的棕地问题会不会在我国出现,需要思考。
污染场地情况复杂。实验室里成功的技术不等于在现场也能成功;同样的污染物、同样的修复技术在一个场地成功,换一个场地就可能完全不管用。因此,希望污染场地试点示范侧重于管理层面,产官学研多方参与,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技术上,希望大家分享自己的案例经验,如果能建成一个可以免费调阅的资料库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