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治不好城市内涝
日期:2015-07-09
来源:凤凰网
现实、体制、政绩观,各种因素交杂,确实使城市内涝成为了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
城市排水标准落后,建成区改造难度巨大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城市排水管道设计标准确实落后。目前中国城市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1-3年,大部分城市普遍采用1年一遇重现期。发达国家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略高,如美国居住区2-5年,商业区2-10年;欧盟居住区2年,商业区2-5年;澳大利亚2-10年;日本东京3年,京都、名古屋5年,神户、川崎10年。
设计标准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苏联的影响。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将“苏联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国内各城市均采用。当时直接接受苏联专家指导城市排水的有北京、沈阳、南京、广州等大城市,这些城市后来也都成了“内涝”典范。
如果重建排水系统,难度之大也不可想象。很多欧洲城市,排水系统是先于城市修建。而巴黎的排水系统更是奥斯曼推到巴黎重来修建的结果。而回到中国城市,往往是建成区存在着严重的内涝问题,甚至是很多新城区因为设计标准太低而内涝。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施工难度,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一面说要解决城市内涝,另一面却干着加剧内涝的事情
除了城市建成区改造难度巨大以外,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剧着城市内涝的问题。城市内植被覆盖率降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走,土壤本身失去的蓄水能力。
而更为关键的是,城市内自然水系的消失。以武汉为例,武汉市水务局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若以湖泊平均深度1米计算,被填占湖泊的蓄水容量,高达2.3亿立方米,超过2个东湖的容积。
城市管理者们,一边对着公众承诺,改善排水设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另一边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具有蓄水能力的自然水系消失。这种情况下,即使再先进的排水系统又有多大的作用。[详细]
公共资源被垄断,老问题只能年复一年的停留在讨论
民众对政府的资源调配、公共政策等并没有参与权,只是通过上帝的手——一场大雨来推动政府政策(还不是制度)的改良。公共资源被垄断,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僵硬的应急体制根本来不及反应,只能依靠民间互助。于是,问题的核心无法得到解决,只能年复一年的讨论。
这已经是“自由谈”连续第三年关注城市内涝问题了。排水不畅、应急机制僵硬,这一切的一切都曾无数次被提起。当然,没有人会期待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会全部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不仅没有趋于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这只能说明这些问题近乎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