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English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做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让城市回归自然

日期:2015-01-27  

【导读】沣西新城位于陕西西安、咸阳两市之间,渭河和沣河两河之畔,属关中平原,是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五个组团之一。在这片两水交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面展开,水的自然迁徙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气,也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增添了生动注解。

道路植生滞留槽

景观绿地

小区雨水花园

沣西新城位于陕西西安、咸阳两市之间,渭河和沣河两河之畔,属关中平原,是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五个组团之一。在这片两水交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面展开,水的自然迁徙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气,也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增添了生动注解。


根据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4年底,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将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分档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海绵城市引领城市建设方向。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首家全面推行雨水综合利用的城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已然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先行先试、理论引导、科研实践、摸索总结,系统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水在城市中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出生态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前行步伐。


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西咸新区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走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探索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经验。


“怎么创新发展方式?就是让城市回归自然。”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江泽林说,“在西北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建设海绵城市是让城市回归自然的一个主要途径:城市下雨的时候就吸水,干旱的时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使生态得以循环。”


海绵城市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又有何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区以集约、绿色、低碳、智慧的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全区仅有1/3的面积用于城市建设,2/3划定为农田、生态用地等禁建区,设定文物‘紫线’、生态‘绿线’和水体‘蓝线’,这一道道的彩虹线画在西咸新区的山水格局之间,如同一道生态屏障,以法律形式确保城市的绿色基底,为海绵城市提供生态保障。”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介绍。


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与西咸新区建设田园城市的定位不谋而合。其以自然河流、生态廊道、道路框架构建布局合理、生态环保、结构完善的城乡空间结构,形成“廊道贯穿、组团布局”的田园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构建起层次清晰、架构分明、自然灵动的新型城市生态本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大有可为”的施展空间。


“为了保护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西咸新区无论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城市功能配套等方面都严格遵循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摒弃‘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王军补充道,利用区内山川河流、大遗址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构建绿色生态城市,让五个组团城市和若干风情小镇点缀其间,田园城市形态显现。


在遵循已有的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形成的水体破坏进行生态修复,西咸新区先后启动了区域内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复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与此同时,河流沿线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湿地公园,延长城市绿线,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城市与自然互动。


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的“魔术秀”


走在沣西新城尚业路,记者发现,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绿化带每隔20米设置一组植生滞留槽,并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路旁是一大片景观绿地,红花绿草之间,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田园城市景象。


这些红花绿草赖以生存的水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其貌不扬的植生滞留槽又有什么神奇作用?


“当大雨来袭,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化带负责接收雨水,雨水经过‘收、蓄、渗、排’的过程,通过植物的吸收净化和填料的过滤吸附,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而剩下的雨水则会排入专设的蓄水槽,方便干旱时对植物或景观的补水,从而实现雨水的‘慢排缓释’。”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部长邓朝显解释。传统绿化带经设计改造后,成为了美观实用的雨水收集系统,发挥多重效益,在实现天然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沣西新城建立之初,便统筹考虑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还是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城市之一,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就提出“地域性雨水管理系统”概念,早在2012年初,就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展了雨水净化与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得到沣西土壤、雨水的相关数据,为雨水收集利用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让沣西新城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他们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精心营造了多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从沣河、渭河沿河景观带、自然绿廊和中央公园、城市绿环和组团公园,到若干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形成四个层次的开放空间,良好的生态本底使海绵城市建设得天独厚。


新城市建设如同在空白画卷上作画,不同于其他城市在低影响开发中仅限于某个项目的应用,沣西新城又恰逢新城市建设的机遇。“通过全区域、多层次、全过程对雨水进行收、净、渗、蓄的综合利用,沣西形成了网状的开发布局,实现‘海绵型城市’的建设效果。”沣西新城管委会规划局局长万宁介绍说。沣西新城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确保绿地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形成四级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借助自然力量排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每当降雨时四级系统便玩起雨水收集利用的“魔术秀”,让水资源生动流淌。


数字中彰显综合效益


伴着历史的沉香与印痕,一条东西走向的下挖中心绿廊横穿新城,绵延至远处广阔静谧的绿洲之中。


“我们正在建设一条生态绿廊。整个城市的富余雨水最终汇聚到这里,实现区域性雨水汇集、净化、调蓄、溢流功能,使它成为调蓄枢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雨水的存储和回用。”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介绍,“城市中心绿廊既是生态廊道,也是雨洪系统,还是自然风道,更是这座城市的生态项链和广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在总面积约450公顷的绿地系统背后,其实大有乾坤:经初步测算,该系统每年可以吸收270万立方米的雨水,削减径流量60%以上;使雨水重现期从最新设计标准的2年延长至3—5年;使城市防洪能力可提升2倍以上……一串串闪亮的数据生动诠释了海绵城市发展的生态命题。


刘宇斌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每节约1立方米水,就可以为国家创造5.48元的效益;每投入1元环保费用,可为国家减少3元的环境资源损失。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不仅可节约15%—80%的成本,每年还可节约景观式浇灌用水资金1.5亿元。


此外,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洪涝造成的损失、土地集约利用的增值效益,海绵城市将发挥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各类效益最优化。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已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已成为这座田园城市的发展标记。


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这是对于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