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English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热点资讯】期盼“土十条”,布局大市场,上海土壤中心蓄势待发

日期:2015-04-22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陈怡

上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日前正式成立。作为市科委批准建设的、本市唯一从事土壤修复工程技术研究的创新平台,该中心旨在整合污染场地修复领域的相关资源,解决该领域存在和将要面临的重大环境科技问题,提高行业自身效率和技术供给的有效性,为政府、行业协会和联盟、企业等提供各种资讯和技术服务;同时,作为一个高端平台,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筛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以缩短与国外在相关技术产业化进程上的差距。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刚起步

去年4月17日,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发 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高达16.1%(点位超标 率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 量的比例)。其中,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突出;工业废弃地超标点位占34.9%,主要污染物为锌、汞、铅、 铬、砷和多环芳烃,主要涉及化工业、矿业、冶金业等行业;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超标点位占用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 色金属、皮革制品等行业。

“我国土壤质量总体不容乐观,污染场地修复的技术需求巨大。”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益告诉记者,10余万家污染企业的搬迁,遗留了大量需工转民的废弃场地(农药、钢铁和化工等),而大量固体废物堆场、处置场也急需整治,全国有1500多个矿区待修复。在上海,也有1万家以上的工业企业搬迁,留下污染场地、存量生活垃圾堆场急需整治修复。与此同时,中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落后至少20 年。”张益表示,污染场地基础数据和资料有限、支撑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缺乏、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和装备落后、专业人才队伍和行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资金机制不明等,都是中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工作刚起步,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但谈到行业未来的发展,张益对此表示出谨慎的乐观:“大量被污染的农田耕地和工业场地,给土壤修复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想象空间,预计未来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而正在制订中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法规将支持土壤修复行业的长期发展。”张益同时认为:“尽快建立完善的政策标准、界定合理的责任主体、设立专项的政府基金、形成可行的商业模式、培育适用的先进技术,是促进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申城受污染工业场地超1.3万个

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拥有 150多年的工业历史。据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副院长、上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启仕博士在会上介绍,建国以前,上海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杨树浦黄浦江北岸、苏州河沿岸。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城市区域内共有72个工业小区,工业小区被城市包围,与居住、商业混杂,且行业门类齐全,主要有冶金、电力、纺织、皮革、造纸、化工、建材、机械、食品等。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实施“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战略,中心城区全面退出生产性工业企业。2000年—2012年,累计完成约4000个污染企业或生产线关停调整。第5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进一步调整约2000项。上海土壤中多环芳烃类有机物含量高值区与化工石化、冶金机电等行业企业布局基本一致,中心城区明显高于郊区。

工业用地转为商业、居住和公共用地时,场地遗留的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可能危害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工业企业场地是现阶段土壤治理修复重点,土壤中各种类型的污染物是场地开发利用的重大安全隐患。工业场地污染包括作为无机污染物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和苯系物(BETX)、氯代烃 (CHCs)、石油烃(TPHs)、多环芳烃 (PAHs)、氯联苯(PCBs)、持久性有机物(POPs)、农药等有机污染物,以及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物。

据统计,本市可能存在污染的各种类型(包括运行中的和搬迁后遗留的)工业场地约为1.3万—1.5万个。其中85%以上涉及重金属污染,70%以上受有机物与重金属复合污染,1/3以上将进行二次开发利用。罗启仕分析说,在上海,桃浦工业区的主要污染物为汞、铜、铅、锰、镍等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宝钢工业区的主要污染物为镉、汞、铅等重金属,吴泾工业区的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汞、石油类物质,高桥石化工业区的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汞、多环芳烃和苯系物。

此外,据统计,青浦、宝山、奉贤、闵行、松江、崇明、浦东新区、嘉定和金山均存在数量不等的镇级生活垃圾堆场,共有219 处,占地3105亩。其中2010年底还在运行的镇级生活垃圾堆场尚有14座,占地面积 323亩,每天处理垃圾约572吨,已关闭堆场大多简单覆土,少数已开发利用。渗滤液、填埋气污染和安全隐患是这些固体废物堆放及处置场地的主要问题。还有一些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场地也需要修复。

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中心将主要针对工业废弃地、市政设施用地这两类污染场地,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深度固化稳定化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气相抽提处理强化、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的高级氧化协同、固体废物堆放/处置场地修复、地下水修复关键技术等5种关键技术,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并开展新技术试点工作或建立示范工程。

(原标题:工业企业场地成土壤修复重点)

附:复杂的中国土壤治理(时代周报)

相比较空气和水,土壤污染更为隐蔽,治理也更加复杂。

中国是全球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06年,据不完全调查,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该数据是2011年10月25日,原环保部部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的正式报告中披露。


据2014年4月公布的首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在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间,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同开展了这次为期8年的全国土壤普查,调查点位覆盖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陆地国土的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从点位监测看,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达16.1%,耕地点位超标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的比例)高达19.4%。此外,重金属镉污染加重,全国土地镉含量增幅最多超过50%。


随着新《环保法》的出台,中国对土壤污染治理的决定也越来越坚定。


周生贤在2015年两会前透露,《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土十条”)已基本编制完成,经讨论后将适时上报国务院。


而参与“土十条”起草的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对时代周报记者称,“土十条”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制定的。这份计划将是全国第一份土壤治污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它将制定从目前到2020年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吴晓青还透露,为配套《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十条”,环保部考虑到土壤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法律制度不全、环境科研基础薄弱等现实情况,在借鉴国外做法基础上,结合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等工作成果,目前已重新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近日已将修改意见稿进行公示。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改后,会将原标准规定的镉(Cd)限值由0.3mg/kg和0.6mg/kg两档细化为0.3mg/kg、0.4mg/kg、0.5mg/kg和0.6mg/kg四档,铅、六六六、滴滴涕三项污染物限值将被收严,同时还将增加对总锰、总钴等10项污染物选测项目,更新了监测规范。


吴晓青说,鉴于土壤环境问题具有区域差异性、污染累积性,治理修复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两项标准均强调土壤环境反退化原则,即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低于标准限值的,应以控制污染物含量上升为目标,不应局限于“达标”;对于超标的土壤,应启动土壤污染详细调查、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准确判断关键风险点及其成因,采取针对性管控或修复措施。


有了这些保障条件,“土十条”出台后将大有可为。


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第15条、第26条、第28条和第32条等关于制定、实施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