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English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深圳海绵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日期:2017-06-22  



海绵城市是两会热词之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3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深圳市早在2005年就在大梅沙建成了第一条综合管廊,至今安全运行12年。”深圳市住建局市政管廊综合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继大梅沙后,光明新区和前海相继铺设综合管廊。现在,全市总共建成综合管廊13.4公里,目前正在新建管廊约23公里。“全市管廊专项规划已经通过市政府审议,计划从2017年到2020年,开工建设270公里综合管廊。”


记者从市水务局等部门获悉,2015年11月,《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提出“海绵城市,立体治水”的对策。2016年成立了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我市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除特殊地质地区、特殊污染源地区以外,到2020年,我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全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2016年4月,以光明新区凤凰城为试点区域,深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行走在光明新区光明城站西侧的38号路,乍一看,这条路跟普通的市政道路没太多差别,其实这条路暗藏“玄机”。道路采用下凹式绿地并种植耐旱耐涝的本土植物,以及透水路面等工程措施:在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采用各种温拌及再生透水建材等新型材料;在道路中央和两侧绿化带建设下凹式绿地,将雨水汇集后经下凹式绿地过滤、滞蓄、渗透、净化,超设计能力雨水最后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道。


采用了“低影响开发理念”的38号路,正是城市的“海绵体”。光明新区先后启动了26个政府投资示范项目,其中,公共建筑示范项目主要采用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措施。如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建设近万平方米的绿色屋顶和1.3万平方米的透水广场、生态停车场,透水面积超过场地面积的70%,配建50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收集经绿色屋顶等设施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绿化浇洒,累计年雨水利用量超过1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以上。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国水工业互联网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

新地环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