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 |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主任任南琪: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与对策
日期:2017-02-17
神猴辞岁,金鸡迎春,回首2016,我们的水业大家庭已近九万人,在您的陪伴下我们又度过了美好而充实的一年。值此新春佳节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2016年水业的大事小情,汇百家之言,问用水之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水安全与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目前各城市都面临着水安全风险、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多重问题,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针对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相关文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遵循:理念转变为先导、科学规划为引领、模式创新为关键。从“拍脑瓜”的决策方式转变为“科学分析”的决策。
理念转变为先导
美国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概念是采取土地规划和工程设计的方法来管理雨水径流 。LID强调现场自然属性的保持和利用,从而保护水质—From Wikipedia。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自然可以为社区提供重要的服务功能,保护他们免受洪水或过热,或帮助改善空气、土壤和水质。绿色基础设施发生在所有尺度,通常涉及雨水管理系统—From Wikipedia
英国和欧洲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的结合,包括雨水、地下水、废水管理和供水,为城市设计减少环境退化和提高审美和娱乐的吸引力,从而确保城市水循环管理能够尊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过程。类似于LID —From Wikipedia
澳大利亚
水敏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的结合,包括雨水、地下水、废水管理和供水,为城市设计减少环境退化和提高审美和娱乐的吸引力,从而确保城市水循环管理能够尊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过程。类似于LID —From Wikipedia
中国
国外的理念都是主要以解决城市暴雨涝灾、雨水收集、景观美化等为主的城市开发与设计内涵,而我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惨重的环境恶化代价!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城市(水)规划缺失严重!因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多重任务。
城市水规划严重缺失:以系统工程思路抓城市水——国家行动和重大需求。应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作为指导。目标: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作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由于中国目前面临的特定发展时期,以及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海绵城市建设”应符合中国国情!
科学规划为引领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与整治的系统工程,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至少以流域、区域为单元综合考虑。
要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避免以下问题:规划碎片化和建设工程化,要认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不能只注重工程施工,片面追求碎片化工程;设计教条化,必须因地制宜,一城一策、一地一策。
总体规划应针对城市自然地理、气象条件及存在的瓶颈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解决城市重大需求;充分考虑老城区和新建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对策;应明确“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模式创新为关键
建设海绵城市,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未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功能净化、生态修复、健康循环。实现目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实施途径:政府主引导、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来源:任南琪 给水排水